中国发明专利仅14.2% 原始创新能力匮乏
|
热
|
|
中国发明专利仅14.2% 原始创新能力匮乏 |
[
作者:佚名 转贴自:cnBeta.com 点击数:307 更新时间:2012-9-21 文章录入:pecker
] |
波士顿咨询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GDP预计将增加超过10万亿美元。但是这一增长并非源自中国劳动力规模的优势,而将得益于能够提高人均产出和生产力的人力资源能力。然而,目前中国企业并没有完全跟上经济结构性变革带来的变化。在HROOT主办的“2012中国人力资本论坛”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显示,中国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少,但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相当一部分人才由于各种原因被浪费。
发明专利仅占14.2%
尽管中国科技人才资源总量和R&D人员数量已经居世界前列,但总体看来,“高层次创新人才极度匮乏,能跻身世界前列的前沿科学家寥寥无几,科技人才的原始创新能力尤其薄弱。”吴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有效专利共计222万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56万件,占25.5%;在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为46.5%和39.2%;而发明专利比重相对较低,只有14.2%。
国外有效专利则是以发明专利为主,占国外有效专利总量的78.6%,而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仅占19.3%和2.1%。特别是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国外拥有的发明专利为国内的数倍。
事实上,无论从国家到地方,都对人才有相应的投入,但是投入与效益之比存在较大差异,全国人才平均效益2.2倍,占GDP的12%。以2010年为例,人才贡献率3倍于投入的有广东和江苏,贡献率2倍于投入的有上海和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省市人才贡献率是投入的一倍,贡献率低于投入一倍以上的则有云、贵、藏、疆、青、宁等省(自治区)。
教育资源投入但流出不平衡导致整个国家竞争力下降,吴江称:“西部地区虽然也有人才投入,但是人才流出量大。”以技能人才为例,目前国家的补贴方式是补贴到人才流出的省市,在他看来,企业需要怎样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自己最清楚,因此,经费相当一部分被浪费掉了。
在吴江看来,江苏、浙江等省的投入也许并不是最高的,但是企业是创新人才投入的主体,用市场的方式来配置资源的效率才是最高的。所以在浙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民营企业,比如阿里巴巴等。
84%的小企业研发投入为零
从小爱看日本动漫片的于雷雷,读大学时也选择了动漫专业。而日本的动漫市场不断扩张,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日元。中国也在不断发展动漫产业,人才的相对短缺造成了抢手的现实,这让很多高校一窝蜂上了动漫专业。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培养能力,造成了结构性过剩,于雷雷就发现,与动漫人才紧缺相反,他毕业时找工作并不容易。
南京一家动漫公司的总经理王晓丹表示,不少学校的动漫老师并不专业,有些还是刚刚毕业的本科生,自己也只能讲一些纯理论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动漫技能都没掌握。
“中国大学的教育与社会和企业较为脱节。”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副总经理王慧认为,有些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看到什么专业新潮,就盲目跟风,或专业设置贪大求全,一味追求规模而不顾人才培养质量,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数量过剩,质量不合要求。
这种现象在更高层次人才中也不少见。实际上,中国每年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并不少,但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壁花”。以博士生为例,教育部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博士生招生规模达6.38万人,博士生在校生25.9万人。
但教育部相关司局会同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在内的国内众多高校对现行的博士生培养现状进行的一项专题调研报告认为,“当前博士生培养机制并不能够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需求’”。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对中国博士生就业去向的调查分析,博士生只有22%进入企业,其中进入外资企业的有10%,进入大型国企的仅有7%,进入中小型国企、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例合计不足5%;而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比例达到68%。实际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也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大本营。
另一方面,中国有创新活动的企业比例过低,难以为广大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也导致创新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去企业发展的意愿很低。
这也在于中国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普遍不足,有的企业甚至缺乏必要的科研条件,难以支撑科技人员的创新工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全国开展R&D活动的工业企业36387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5%,从R&D投入强度看,2009年工业企业R&D经费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0.7%,其中,大中型企业R&D投入强度为0.96%,84%的小企业研发投入为0。
“马太效应”严重
李扬从美国某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外资企业担任工程师,去年已经40多岁的他决定和妻子一起回到北京工作,顺便可以陪伴父母。但是回国遇到的麻烦事不少,比如他有2个孩子,但是按照国内计划生育的政策,只有一个能报户口;想要买辆车,却还需要摇号等待。
“类似种种的配套细节问题,可能会让希望回国工作的人才,有些挫败感。”吴江发现。虽然现在国家的“千百万人才计划”已经进展不错,但是国内吸引人才的环境和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比如,科研领域的“马太效应”现象严重,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最需要支持的刚刚入职的年轻科技人才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锻炼。40岁以上的人才成为科研领域的主导力量,无论是科研管理决策还是科研项目评审、立项都向这部分人才倾斜。一些原先旨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科技项目和资金,其绝大多数受助人的 年龄逐年上升以至于接近或达到受助年龄段上限。
另一方面,在科技人才的评价标准上,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都把论文数量、项目数量、经费数量作为衡量科技人才能力和水平的最重要标准,而对科研的价值和实际贡献缺乏应有的重视。从而造成中国发表论文数量居世界前列与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的矛盾局面。这也使得科研人员不愿或者不重视 投入较多精力为企业服务,造成科研对产业技术创新的贡献率不高。
吴江建议,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在人才方面有更多的沟通,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通过企业大学的方式,培养更多实践实用人才。 |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Pecker's Home无关。登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和图片(或其他媒体形式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版权事宜,请通知master@peckerhome.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该信息。
|
|
|
|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