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 Pecker's Home >> 文章频道 >> 业界新闻 >> 网络 >> 正文
  互联网诞生40年:深刻改变世界         
互联网诞生40年:深刻改变世界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易    点击数:464    更新时间:2009-11-1    文章录入:pecker

    40年前,4个节点构成的阿帕网(Arpanet)开启了我们的因特网时代。在随后的40年,互联网就像是收音机和印刷机的发明那样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2009年10月29日,是互联网诞生40周年,下面盘点了互联网过去40年的5个里程碑事件。

1.1969年:阿帕网(Arpanet)


图1:元老级人物:BBN程序员团队,也是ARPANET的创建者。

    人们普遍认为Arpanet建立之初是为了进行军事指挥和核战争的控制。其实Arpanet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减少计算机科学家们的旅行时间罢了。1962年,一台计算机需占据整个房间,用户要特意安排时间来使用这些巨型计算机,于是约瑟夫·利克莱德(Joseph Licklider)开始设想怎样用计算机来进行交流。

    ARPA科学家希望把电脑连接起来,这样一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就可以远程进行计算机操作,而不需要跑很远去办事了。1969年10月,第一个电子消息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发送到了斯坦福研究院(SRI):仅仅传送了两个字母'L'和'o'(登陆的前两个字母)之后网络就崩溃了。但此举宣告互联网正式诞生。


图2:互联网的第一个日志文件:ARPANET发送的第一条消息,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节点发送到加州门洛帕克的主机。(来源:计算机历史博物馆)

2. 1992年:互联网的商业化

    在之后的23年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的NSFNET接替Arpanet成为互联网的中枢系统,超级计算机通过TCP/IP协议簇连接起来,但是NSFNET也只是为机构内部所用。商业在线服务例如Prodigy和CompuServe等仍然是机构私有的拨号网络。

    在1992年,国会通过了科学和先进技术法,开放NSFNET为商业连接,这基本上让互联网摆脱了政府的控制。3年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放宽其对网络使用的所有管制。互联网的商业化时代终于开始了。直到今天,互联网大部分的基础设施仍在商业掌控中。

3. 1993年:网络的兴起

    我们所熟知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由欧洲核研究所(CERN)一个名为蒂姆·伯纳斯·李 (Tim Berners-Lee)的英国科学家发明的。早在1989年,伯纳斯·李就在研究网页和超链接,并在一年之内,他创造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第一个网络服务器,也是创建HTML的基础。不久之后的1993年10月,超过200个网络服务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操作,并应用首款图景浏览器——Mosaic进行浏览。

4. 1999年:纳普斯特(Napster)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不到十年的时间,网络从蒂姆·伯纳斯脑海中的一个想法发展到人们可以上网免费下载MP3。正当公众开始习惯上网冲浪来获取信息时,一个名叫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的大学生彻底改革了大多数人使用互联网的方式。1999年,范宁发行了Napster,第一个文件共享程序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都上网来共享数百万首的歌曲。

    Napster的后期产品就是iTunes(苹果的音乐播放软件)和比特洪流(Bit Torrent),它们继续主宰着用户与互联网和媒体的互动——合法的和不怎么合法的都有。免费的Napster的流行和回响使之在电脑界和娱乐业成为一个传奇的符号。


图3:还记得么?2001年,Napster文件共享程序的一个界面

5. 2007:iPhone

    直到2007年,当人们觉得用计算机以外的任何方式上网都显得麻烦和昂贵的时候,iPhone问世了。当然,iPhone并不是第一个含有发送电子邮件功能的电话,甚至不是第一个让用户上网的电话,但它是第一个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无线上网服务能与计算机上网冲浪相媲美。目前iPhone手机全球销量高达2000万部,其竞争平台——Android, webOS和Blackberry等操作系统,进一步完善着浏览体验。手机上网也成为了手机必备的一项功能。

    对于互联网产业而言,4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互联网产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尽管如此,与40年前相比,全球互联网产业当前的格局已经有了巨大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讲,互联网已经完全融入到全球公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今后,互联网还会给我们带来不断地惊喜。

    本文译自/popsci 译/小飞机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Pecker's Home无关。登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和图片(或其他媒体形式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版权事宜,请通知master@peckerhome.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该信息。
  • 上一篇文章: 网上传防人肉搜索办法 论坛注册莫用个性ID

  • 下一篇文章: 非拉丁文网络域名获批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处理器架构消亡史[00141]
    通信恩仇,5G江湖[00282]
    官方辟谣扫码支付引爆加油…[00525]
    谷歌搭售是不是作恶?可以…[00286]
    你对Zigbee无线连接了解多…[00516]
     
     最新5篇推荐文章
    Pecker之家开通用于电子元…[02-13]
    印刷电路板图设计经验[04-04]
    基于电力线通信的家庭网络…[03-23]
    利用USB控制器设计的Windo…[01-20]
    基于ARM920T微处理器的IDE…[01-20]
     
     相 关 文 章
    伪开放的互联网生态[00265]
    互联网中国变局:恐慌下的…[00311]
    互联网“灾难日”:国内顶…[00336]
    IDC发布调查报告称 互联网…[00303]
    互联网IPv4地址业务将长期…[00272]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