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 Pecker's Home >> 文章频道 >> 电子技术 >> 电源技术 >> 串联稳压电源 >> [专题]直流稳压电源技术 >> 正文
  直流稳压电源技术——串联稳压电源(二)         
直流稳压电源技术——串联稳压电源(二)
[ 作者:Pecker    转贴自:Pecker's Home    点击数:7795    更新时间:2007-1-31    文章录入:pecker

 

第四章 串联稳压电源

二、串联负反馈稳压电源

    由于简易串联稳压电源输出电压受稳压管稳压值得限制无法调节,当需要改变输出电压时必须更换稳压管,造成电路的灵活性较差;同时由输出电压直接控制调整管的工作,造成电路的稳压效果也不够理想。所以必须对简易稳压电源进行改进,增加一级放大电路,专门负责将输出电压的变化量放大后控制调整管的工作。由于整个控制过程是一个负反馈过程,所以这样的稳压电源叫串联负反馈稳压电源。
1、原理分析
    图4-2-1是串联负反馈稳压电路电路图,其中T1是调整管,D1和R2组成基准电压,T2为比较放大器,R3~R5组成取样电路,R6是负载。其电路组成框图见图4-2-2。
    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输出电压UO降低时,通过R3~R5的取样电路,引起T2基极电压(UT2O成比例下降,由于T2发射极电压(UT2E受稳压管D1的稳压值控制保持不变,所以T2发射结电压(UT2BE将减小,于是T2基极电流(IT2B减小,T2发射极电流(IT2E跟随减小,T2管压降(UT2CE增加,导致其发射极电压(UT2C上升,即调整管T1基极电压(UT1B将上升,T1管压降(UT1CE减小,使输入电压UI更多的加到负载上,这样输出电压UO就上升。这个调整过程可以使用下面的变化关系图表示:
UO↓→(UT2O↓→UD1恒定→(UT2BE↓→(IT2B↓→(IT2E↓→(UT2CE
→(UT2C↑→(UT1B↑→(UT1CE↓→UO
    当输出电压升高时整个变化过程与上面完全相反,这里就不再赘述,简单的用下图表示:
UO↑→(UT2O↑→UD1恒定→(UT2BE↑→(IT2B↑→(IT2E↑→(UT2CE
→(UT2C↓→(UT1B↓→(UT1CE↑→UO
    与简易串联稳压电源相似,当输入电压UI或者负载等其他情况发生时,都会引起输出电压UO的相应变化,最终都可以用上面分析的过程说明其工作原理。
图4-2-1:串联负反馈稳压电源电路图
    在串联负反馈稳压电源的整个稳压控制过程中,由于增加了比较放大电路T2,输出电压UO的变化经过T2放大后再去控制调整管T1的基极,使电路的稳压性能得到增强。T2的β值越大,输出的电压稳定性越好。
2、调节输出电压
    前面我们还说到R3~R5是取样电路,由于取样电路并联在稳压电路的输出端,而取样电压实际上是通过这三个电阻分压后得到。在选取R3~R5的阻值时,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电阻值来使流过分压电阻的电流远大于流过T2基极的电流。也就是说可以忽略T2基极电流的分流作用,这样就可以用电阻分压的计算方法来确定T2基极电压(UT2B
图4-2-2:串联负反馈稳压电源框图
    当R4滑动到最上端时T2基极电压(UT2B为:
图4-2-3:R4滑动到最上端时T2基极电压计算公式
    此时输出电压为:
图4-2-4:R4滑动到最上端时输出电压计算公式
    这时的输出电压是最小值。
    当R4滑动到最下端时T2基极电压(UT2B为:
图4-2-5:R4滑动到最下端时T2基极电压计算公式
        此时输出电压为:
图4-2-6:R4滑动到最下端时输出电压计算公式
    这时的输出电压是最大值。
    以上计算中,当(UT2BE<D1时可以忽略(UT2BE的值。
    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合适选择R3~R5的阻值就可以控制输出电压UO的范围,改变R3和R5的阻值就可以改变输出电压UO的边界值。
3、增加输出电流
    当输出电流不能达到要求时,可以通过采用复合调整管的方法来增加输出电流。一般复合调整管有四种连接方式,如图4-2-7所示。
图4-2-7:复合管的四种连接方式
    图4-2-7中的复合管都是由一个小功率三极管T2和一个大功率三极管T1连接而成。复合管就可以看作是一个放大倍数为βT1βT2,极性和T2一致,功率为(PT1PCM的大功率管,而其驱动电流只要求(IT2B
    图4-2-8是一个实用串联负反馈稳压电源电路图。此电路采用图4-2-7(a)中的复合管连接方法来增加输出电流大小。另外还增加了一个电容C2,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产生自激振荡,一旦发生自激振荡可由C2将其旁路掉。
图4-2-8:使用复合调整管的串联负反馈稳压电源电路图
 

    直流稳压电源技术专题系列文章为Pecker's Home原创,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报刊媒体登载请联系站长Pecker。
 
(2007年01月23日于武汉)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Pecker's Home无关。登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和图片(或其他媒体形式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有侵犯版权事宜,请通知master@peckerhome.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该信息。
  • 上一篇文章: 直流稳压电源技术——串联稳压电源(一)

  • 下一篇文章: 直流稳压电源技术——串联稳压电源(三)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处理器架构消亡史[00140]
    通信恩仇,5G江湖[00281]
    官方辟谣扫码支付引爆加油…[00524]
    谷歌搭售是不是作恶?可以…[00285]
    你对Zigbee无线连接了解多…[00515]
     
     最新5篇推荐文章
    Pecker之家开通用于电子元…[02-13]
    印刷电路板图设计经验[04-04]
    基于电力线通信的家庭网络…[03-23]
    利用USB控制器设计的Windo…[01-20]
    基于ARM920T微处理器的IDE…[01-20]
     
     相 关 文 章
    笔记本或可通过USB口供电 …[00340]
    Power Integrations实现能…[00698]
    意法半导体(ST)发布全新…[00730]
    意法半导体(ST)创新高压…[00736]
    恩智浦推出GreenChip PFC(…[00992]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