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之争,权力应恪守边界
凯风
据《新京报》报道,日前,61名院士请求转基因水稻产业化,让转基因食品安全再次引发关注。记者从农业部获悉,下一步农业部将加大科普宣传,为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并加快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修订。
转基因之争,延宕多年,至今未有定论。争论议题从起初的转基因对人体是否有害,延伸到转基因该不该产业化商业化,转基因之争也由简单的科学之争扩大到公共政策的博弈。如果说科学之争还只是专业与否、常识有无的问题,公共政策之争就必须摒弃精英式的自信与轻蔑,以信息公开和扎实的实验数据来对垒民意。转基因若想得到推进,民意始终是绕不过的一道坎。
然而,在这场长达数年的争论中,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双方都有意无意地偏离理性和平等对话的轨道。相对于某些非专业人士诉诸于阴谋论,将转基因贬斥得一无是处,某些所谓的专业人士也好不到哪里去,眼看转基因产业化和商业化在公众争议中寸步难行,竟试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拿起“误国”的帽子,直接上书行政部门要求强力推进,并声称“转基因产业化的决策依靠民意不是聪明的做法”。
某些专家对民意的蔑视和无视令人震惊,其利用权力打压不同意见的做法与其话语里流露出的忧国忧民之感也完全不相称,不能不让人怀疑急于将转基因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背后是否存在利益的焦灼。而农业部门在这场争论里的态度颇让人不解,所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不是意味着要引导乃至排除一切异见来推进转基因呢?
面对尚无定论的科学之争,公权力应严守边界,为争论双方提供对等的话语空间;面对是否推广的政策博弈,行政部门更应该排除利益干扰,尊重民众的质疑权和选择权,并把民意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公共决策不同于科学之争,转基因一旦推广,势必影响到所有人,民众有知情权和质疑权,也有拒绝沦为小白鼠的权利,哪怕这种拒绝是盲目的、无知的、短视的。
专家往往拿农业国际竞争和农业革命以及粮食危机等宏大理由来劝说政府推进转基因,然而公众的担忧却是具体的、细微的、实际的,即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影响到自己乃至后代的健康。这种担忧更是根植于食品安全问题重重、专家信誉濒临破产、信息公开不到位的社会环境之中。由此造成的对话错位,成为当下公共论争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专家在专业领域或许有更多的发言权,这并不意味着普通民众就只能洗耳恭听。要想让非专业人士扭转对转基因的印象,专家式的清高并不可取,公权力的强行推进更不足取。唯有有诚意的对话,唯有更多有说服力的科学实验,唯有信息公开,方能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
原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3210157&PostID=5362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