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最小可用品
最小可用品是,通过做能满足最基本功能的产品,不断接受用户反馈,快速迭代,直到做出真正符合需求的好产品的方法论。
运用:“最小可用品”的逻辑
· 场景1:甚至可以不是一个产品
Dropbox的创始人有想法后,没有立即组织团队把产品开发出来。他找人拍了一段3分钟的视频,他亲自做旁白,演示这个想法。这段视频引来了几十万人的关注,大量的关注者给他提意见,让他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这段视频,就是“最小可用品”,用最经济的方式,最快速度的犯错,并且纠正。
· 场景2:也可以尝试小范围的试用
美国美食定制公司“桌上美食”打算通过系统计算出最匹配每个家庭的食谱,然后,通过这些食谱,卖打折食材。在最开始的时候,公司找到一位早期使用者,CEO每周都亲自登门拜访,人肉分析其喜好,给他配食谱,然后听取反馈。随着顾客越来越多,团队无法人肉服务时,规模化、标准化才提上日程,最终打造出了一款影响力巨大的服务产品。
小结:两点要注意
1. 不要认为你真的了解你的用户。既然不了解,一定要犯错,就抛出最小可用品,最快地,最低成本地犯错,然后再最快地改正。
2. 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用“最小可用品”的逻辑。很难想象大亚湾核电站用“最小可用品”的逻辑做核电站,是什么样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