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会最终选择什么,往往是由隐性需求决定的。需求不是挖掘出来的,是还原出来的。要想准确还原,就得先找对需求隐藏的地方。
1、需求长在场景上
不管是“问为什么”,还是问用户对产品有什么期待,本质上有个错误的假设:假设隐性需求就长在用户的脑子里。通过提问,消费者就能理性的表达出来。
需求并不长在消费者脑袋里,需求长在场景里。别问“为什么”,多问“场景”和“感受”——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产生了什么互动,由此产生了什么感受。这个方法有个前提,那就是对方愿意配合你,且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2、需求长在“别人”身上
映射法就是把对方不想说,或者说不清楚的需求,嫁接到另外一个人或者场景里去还原出来。常用的映射法有:第三人称、绘画,联想;归类法,即对被调查事物分大类,让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匹配;填空法,就是给用户一个不完整的句子,让用户去填。
3、需求长在细节里
要想挖出真需求,就得把“大数据和小数据的结合起来。”小数据就是用户真实生活里的事件、习惯、表情,他们的穿着打扮,他们的家庭成员。
通过观察获得小数据。通过浸入式的观察,就是把所有用户看成这一个人,跟他浸泡在一起,去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感受他对自己的期望。一旦你能通过产品跟他建立了情感共鸣,就等于跟这样一个用户群体建立了共鸣。
所有隐性需求,本质上都是消费行为背后的情感诉求。当我们在挖掘需求的时候,终极目标都是要跟用户建立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