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调研,80%的时间是在问问题。但是,问问题只是调研工作的形式。真相不是谁都能拿得到,因为调研对象很会“撒谎”。
受访者为什么“撒谎”,无外乎三种情况:
1. 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刻意给了假的答案
人们在接受调研时为了满足社会期望,隐瞒了真实想法。这种心理“社会期望偏差”。
要避免社会期望偏差,在设计问题时,应主动去除或者转移敏感信息。当提问背景比较敏感时,主动去除和转移这些干扰信息,保证他在没有负担和顾虑的状态下回答。
2. 误解了你的问题,给出了错误答案
提问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高效地检索你需要的信息。一旦受访者对你的问题本身的理解有偏差,你得到的结论就会变形。所以提问一定得聚焦,让受访者清楚地知道你想问什么。
避免受访者的误解呢最简单的方法,用具体描述替代模棱两可。过于绝对的措辞,也不要用。
3. 被诱导性问题误导,不自觉给了假的答案
用户“撒谎”还有一个原因,是提了一个诱导性问题。诱导性问题就是用不恰当的方法限制用户的回答,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且通常很隐蔽。
比如问:“你幸福吗?”就是一种低配版的诱导性问题。另一类,就是希望获得更多拥护和支持的人,会通过问诱导性提问来制造公司政治。还有一种诱导性提问更加隐蔽,那就是过分夸大问题的某一个方面。
避免诱导性提问的三个原则:
· 给出完备的选项,如果不能穷尽,就在选项中加个“其他”,或给出合理的选择区间;
· 不预设立场;
· 不过分夸大问题的某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