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Pecker之家论坛 (http://peckers.cn:8/bbs/index.asp) -- 灌水区 (http://peckers.cn:8/bbs/list.asp?boardid=16) ---- [转帖]高速铁路机车十三问 (http://peckers.cn:8/bbs/dispbbs.asp?boardid=16&id=66) |
-- 作者:pecker -- 发布时间:2007-8-26 13:19:58 -- [转帖]高速铁路机车十三问 虽然动车组已正式投入运行,但关于高速铁路机车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随着动车组故障的屡屡曝光,更是让人疑窦丛生。铁道部的解答也是云山雾罩,一会儿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独立制造,一会儿又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国产化率70%以上,究竟哪个说法更接近于事实?笔者为此查阅了大量资料,但有13个疑问一直未解。 一、引进动车组的价格是贵还是便宜? 二、动车组是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核心技术全面引进”,并且“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重大成果”? 三、动车组“国产化率达到75%”的说法,也是扑朔迷离。 四、第六次铁路大提速是列车普遍提速吗??第六次大提速有五个特点:(一)是以停开部分列车为代价,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列车停开了。(二)是以大部分列车的降速为代价。动车组的速度提上去了,普快、直快乃至特快列车却要经常给动车组让路,晚点成了家常便饭。除了动车组提了速,其它列车都不同程度的降速说明了什么? (三)是以小站的关停为代价。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四等小站被关停,仅沈阳铁路局取消的车站就有130多个。就是动车组停靠的站点也比以前大大减少,给旅客带来了很多不便。(四)是以载客量的大大减小为代价。神州号可以一次运送2500人。而动车组每次只有600人的载客量。一列机车要四列机车来干,大大增加了调度的难度,实际运行效率也不如以前。(五)是以运能的降低为代价。据铁道部预计提速后,全国铁路客运能力增加18%。但事实上第六次大提速后,京沪线上近70%的二等站和三等站减少了停靠车次。如河北东光站停靠的列车从23趟减为6趟,日运能从1200人次降到了300人次。有动车组停靠的河北保定站,每天分配的总票额反而减少了800多张。客运能力真的提高了吗? 五、动车组的市场竞争力强不强?一夜跨入高速时代的卖点吸引了眼球,旅客坐不坐还得看市场竞争力。笔者并不看好动车组的市场竞争力,原因有五:一是成本太高。动车组一般比国产高速列车要贵一两倍。二就是车票太贵。价格远远超过了一些打折机票,普通旅客接受不了这样的票价。中国铁路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中远程运输为主,以中低收入者为服务对象。动车组昂贵的价格,显然不是普通旅客消费得起的。三是效费比低。从速度上来说,京沪对开的D字头的车仅比Z字头的快了一个多小时。可从价格上说,一张动车组的二等票就相当于软卧票。有急事的还得坐飞机,没急事的也犯不着为这一个小时舍弃软卧的舒适。四是坐得不舒适。很多旅客反映桌子太低,没有办法趴着睡觉,也没有扶手,二等座的间距很小,坐着非常挤。五是载客太少。600多人的载客量,想靠动车组解决黄金周、春运难无异于痴人说梦。 六、绕不开的专利费用和专利期限问题。产品不等于技术,国人常常混淆两者的界限,但产品与技术不是一回事。购买产品,无须再为专利付费(其实是一次付清专利费)。购买技术,就得为专利另外付费(长期付专利费)。如果只引进技术而未能取得专利许可,即使花了不少钱,仍不能使用该技术生产、制造、销售产品。 七、动车组是高速铁路的唯一选择吗?高速铁路一直存在着动力集中式与动力分散式(动车组)之争。法德两国的高速列车都是动力集中式列车,技术非常成熟(CRH5恰恰是法国并不擅长的动车组),不知道铁道部凭什么认定动车组是高速铁路机车的唯一发展方向?刚开始把动车组说得神乎其神,好象不用机车头也能跑,结果动车组屡屡发生一发生故障就趴窝的问题,这动力分散的优势体现在哪里?铁路调度是一个大而复杂的工程,即使动车组不用机车头也能跑到50公里/小时,但200公里/小时的列车锐减到50公里/小时(半趴窝),也得进行调度,与一列机车彻底趴窝进行调度又有多大区别? 八、引进动车组技术的四个车辆厂,都不是机车制造厂。技术能力相对薄弱,消化吸收能力比较欠缺。值得关注的是,当初外方挑选合作厂家时,机车制造厂家都被排除在外。花了大价钱,外国朋友到底是不是真想转让技术,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所谓的“技术转让”,只不过是外方将其部分技术转移到其控制下的合资企业,中方人员并不掌握核心的程序和电路。 九、此次动车组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铁道部宣称的中国生产。且不说组装生产(CKD)是生产,贴牌生产(OEM)也是生产,原始开发制造(ODM)还是生产,这三种生产方式能一样吗?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汽车也是中国生产的,你能说那是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吗?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都标着“Made in china”,你敢说那是中国人的吗?满世界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人有几个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避开知识产权的实质问题大谈中国生产的表面现象,就能让国人欢欣鼓舞吗? 十、从大量的事实来看,动车组应该属于引进许可证生产。铁道部大可明说,用不着忽悠老百姓。的确,在许可证范围之内生产的东西,可以称之为有知识产权。但引进许可证生产,是有很多严格的限制的。我们不知道合同细节,也就对许可证特许生产的范围、期限、内容等等一头雾水。 十一、这种引进方式会不会危害中国铁路原有体系?中国铁路设备行业经过百年发展,在普通铁路工业生产方面全部自给,已形成一个适应铁路需要的、多品种和多类型的独立生产体系。不仅可以生产机车、车辆设备,还可以生产铁轨、桥梁、信号等配套设施和施工保养的全部设备和机械。引进动车组后(还是四国机车四国标准),并不能为铁路机车制造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因为标准和工艺要求相距甚大。中国人的自主设计,有其连续性,基本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跨越幅度不会过大,各个工厂都可以通过逐步提高设备达到要求。这次引进的机车,采用CKD组装生产方式,连螺栓都是进口的,相关企业开始设备投资也不大。以后动车组逐步国产化,企业势必要大量更新设备以达到要求,资金缺口很大。如果资金得不到保证,企业又选择与外方合资,西北轴的悲剧就会重演,中国汽车的悲剧也会重演。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市场,外企不会舍弃这块肥肉,合资做亏再独资的故事还会延续。即使有少数企业能生存下来,也极有可能沦为国外企业的配套车间。 十二、中国铁路六国造,标准制式难兼容。据铁道部宣称:“引进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美国GE、EMD等著名公司技术,国内10多家机车车辆重点制造企业从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中受益。 十三、中国铁路究竟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是走自主研发的道路,还是走引进落后再引进的道路?当然要自主研发,铁道部这点与我们是一致的。但据媒体报道,到2010年中国将斥资320亿美元从跨国公司购买列车车厢和机车。自主研发需要这么大规模购买外国机车吗?资金都用来买外国机车了,还有没有资金用来搞自主研发?市场都给占领了,自主研发的机车卖给谁? 鹰临天下 2007-8-20 |